一個企業家致力公益的策略實踐,一群冒險家尋航未來的串聯實現
EN
實驗教育
沒有額外付出,公益即是日常: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
向下閱讀
不同價值前提會推演出不同的行動,由基層老師發起成立的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,相信老師是學童閱讀習慣養成的重要推手,而班級共讀則是其實踐手段,而方案執行的流程設計、效能提升與激勵方式則有企業參與的空間,對企業來說公益不用是額外的付出,也可以是原來的日常。
為下一世代進入知識世紀提早準備,世界各國積極推動兒童閱讀運動,於2001開始教育部全面展開「全國兒童閱讀計畫」,在弭平城鄉差距並且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的號召下,民間團體透過多元活力的方式前進偏鄉,包含行動圖書車、二手書捐贈、圖書館(室)充實、志工導讀或辦理獎勵競賽等等。而同一時期由基層老師以推動班級共讀而成立了「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」。

 

「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」發起「愛的書庫」計劃,以每一鄉鎮尋找一所學校主責設置書庫,書庫內書以箱為單位,同樣圖書依班級學生數量集結成箱,書庫存放各年級所需用書以一百箱為基準。所有書單遴選與採購皆由教師主導,避開傳統捐書常不符教學現場所需,其此核心宗旨為推動「班級共讀」,以提升學生組織思緒、分享心得、聆聽同儕與互動思考為目的。然而「愛的書庫」早期模式建構在老師的信念、愛心與毅力上,班級所需圖書需要老師自行前往書庫搬運借取,沉重的書箱其實是莫大負擔,更別說基層老師都以女性居多。

 「一位懷孕的老師借了一台小貨車到書庫搬了七箱書,當時我聽到這件事老實說驚嚇大於感動,即使連物流業對於理貨搬運的公安都需嚴肅面對,總不能因為是自發的公益行為,都要搞得可歌可泣。」

 

此時RC仍在物業擔任營運長正籌劃將CSR部門化,在接觸「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」後認為這正是物流業最適合介入的公益事業。「書箱搬運沈重」將會是「愛的書庫」整體運作能否普及的關鍵,而能處理好搬運遞送其實也是對物流業最直覺的想像,但我們可能也跟許多人以為的也不太一樣,在一個學期有限的時間內如何更有效率的讓書箱流動,其實是我們更在乎的事。

 「企業的價值是管理思維與系統思考,CSR不是捐款而是參與。其實設目標,講績效、改善流程、獎勵制度都是企業經營基本的邏輯,只是我們把社會參與認真當一回事而已。」

於是基金會的借書平台與物流業的貨物追蹤系統串接,簡化老師的借閱流程,設定預約機制,透過遍佈全台的轉運系統讓書箱維持流動,不必折返回書庫原點來增加了書的流動率,甚至製作特定的藍色書箱,讓物流同仁可以於眾多貨品中快速辨識,做為夥伴我們深信看到基層老師的發願努力,不是讚美加油而是一起努力。

 

投入系統改善就自然要求成效追蹤,因此運送的良率、老師的參與率、書箱的借閱率,成為與「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」最常對話的內容,然而軟硬體的流程精進相對容易,如何對自發投入的老師與額外負擔的物流同仁產生激勵,在人力資源的專業提供了參考的方向,爾後無論推出「足見幸福講座」邀請各界著名的講師,到借閱績優老師的學校或班級分享;或是每年於教師節前後辦理「另類教師節」,由同學設計答謝與肯定物流大哥是推動共讀的重要角色。於是在貨車的一隅,在工作的日常,公益即可實踐而智慧得以循環。

 

進一步探索愛的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