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企業家致力公益的策略實踐,一群冒險家尋航未來的串聯實現
EN
多元美學
不只是想要而是必要,不該是之一更是唯一:美感教科書
向下閱讀
「12760個小時,這是12年國教下,學生要跟教科書相處的時間(相等於6000部電影、3000趟美術館⋯⋯)。如果課本不再只有知識傳達,而是可以兼具美感的薰陶,那十二年後,有沒有可能因此影響台灣一整個世代人的美感?」 —— 美感教科書第三季群眾募資
「美感教科書」是一場由三名交通大學學生發起的美學教育行動,透過群眾募資重新設計改善教科書美學,不抱怨教育系統的桎梏,相信直接行動才有改變的機會。倘若這樣的實驗計畫能有些成果,讓教育部和出版業看到課本再設計的需求,就會有機會慢慢改變將教科書定位為低價基礎教材的結構問題。

「極端一點,如果教科書是偏鄉孩子求學時唯一看到的書,那教科書就不該是『基本教材』,而要是『最好的教材』。」
 

RC設立教育與藝文兩個基金會,「美感教科書」像是它們的交集,而擾動教育現場的策略地圖,「美感教科書」亦是其中重要的一塊拼圖。以「愛的書庫」提供所有城鄉學校有均質的課外閱讀教材,但是否能被運用取決於老師自發的動能,於是我們支持了TFT(為台灣而教),選派有熱忱的老師進入偏鄉,相信競合有助於動能的提升,而在無法全面提供師資的時候,教科書的再設計所冀望的則是學生好奇所引發的學習動機。

 

因此,這個提案雖然有著看似無關柴米油鹽的源由─美學,卻是發自最日常的教育現場,當孩子沒有多餘的閱讀條件或不足的額外刺激,至少他還擁有每天伴隨的教科書,在這個邏輯之下,課本便不應該只是「基本教材」,而是「最好的教材」。幾年的努力「美感教科書」慢慢對政策產生了影響,以一種圓潤而不刺耳的節奏與公部門對話合作,影響著出版業的改變與參與以及許多年輕設計師的熱情投入,但最為重要的是它已讓人們開始相信「美學的基礎在基礎的美學」。

 

進一步探索美感教科書計畫